1.1990年,86岁邓小平视察亚运场馆:中国的月亮可能比外国的圆一点

2.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几点开始,几点结束的

3.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 给我文字描述

1990年,86岁邓小平视察亚运场馆:中国的月亮可能比外国的圆一点

汉城亚运会圣火台图片-汉城亚运会圣火台

1990年7月3日,86岁的邓小平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的陪同下,视察建成不久的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

邓小平虽然年岁已高,却仍旧牵挂着祖国的 体育 事业,他兴致勃勃地听取伍绍祖对亚运会筹备情况的介绍。

多座富有现代化色彩的 体育 场所矗立在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游泳馆、 体育 馆等场馆高大雄伟。

看完游泳馆、 体育 馆等亚运场馆的邓小平,对这次参观颇为感慨,他目光如炬,对着在场的人员留下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句话: “中国的月亮可能比外国的圆一点。”

国兴 体育 兴,听完伍绍祖的介绍,看过业已完工的亚运会场馆,邓小平对祖国的 体育 事业充满了信心。

为何邓小平如此重视1990年的亚运会,亲自前往现场视察亚运会场馆?又为何会有如此感慨呢?

其实是因为彼时的中国 体育 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一切还需从我国那时的 体育 事业发展状况谈起。

近代中国遭遇外敌入侵,毛主席青少年时期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彼时的人民群众受战争影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目睹百姓苦难的毛主席心怀救国图存的宏志和为国为民的雄心,他在关注政治的同时还不忘进行 体育 锻炼,积极发展 体育 运动。

毛主席常常借游泳、乒乓球等 体育 运动增强体质,在运动的过程中,毛主席认识到“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

体育 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让人在运动的磨砺中增强了勇气和胆量,有了更多同挫折对抗的决心。

毛主席喜爱游泳,对于这项运动,他曾说过: “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

毛主席不仅热爱运动,还提倡民众通过运动锻炼身心,1952年中华全国 体育 总会在北京成立,毛主席为中华全国 体育 总会题词: “发展 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积极发展 体育 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素质,并对 体育 赛事的参与和举办给出积极态度。

我国 体育 事业的发展,经历过低谷与辉煌,成绩起起伏伏。

早在1932年7月,我国职业男子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便出现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运会上,成为我国的“奥运会第一人”,拉开国人参与奥运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全国 体育 总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奥林匹克事业进入新的 历史 阶段。

中华全国 体育 总会成立的同年7月份,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第15届夏季奥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发展至1979年以后,我国的 体育 事业已经有了大的改变,开始在奥运会赛场上取得金牌。

1984年7月29日,我国男子射击队运动员许海峰在第二十三届夏季奥运会上成为奥运冠军,为我国取得首枚奥运金牌,吹响了我国奥运健儿夺金的号角。

奥运健儿们越来越亮眼的成绩,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与许海峰一同夺得金牌的,还有在女子小口径标准项目夺冠的吴小旋,揽下三枚金牌的“体操王子”李宁,中国女排等等。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参赛运动员共拿下15枚金牌,为我国的 体育 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在1988年的韩国汉城奥运赛场上,我国运动员出师不利,没能延续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辉煌,金牌只拿到5枚。

中国代表团差强人意的比赛成绩传回了国内,一时间舆论四起,在赛场上失误的李宁也遭到舆论的责难,他在汉城奥运会上多次失误,不仅从吊环上掉落,还在鞍马项目上表现不佳。

中国女排同样没能拿到金牌,尽管女排在小组赛曾以2-3的大比分输给秘鲁,但也曾以3-0的大比分战胜美国,3-1的成绩战胜巴西。

只是在半决赛对抗强队苏联时,中国女排被打出了0-3的大比分,让人唏嘘,最终中国女排在三四名决赛中以3-0的成绩战胜日本,拿到了季军。

负面舆论给运动员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但我国运动健儿们却并未意志消沉,多年以后,回忆起1988年奥运会赛场上的失误和舆论谴责,李宁曾说过:

“失误的过程,失败的过程,是让自己长大成熟的过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从我国代表团首次参加奥运会,到1988年我国奥运健儿们在奥运赛场出师不利,我国 体育 事业的表现起起伏伏,走入了“多事之秋”。

1988年12月,伍绍祖被调任为国家体委主任,同时担任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上任国家体委主任后,伍绍祖意识到筹备亚运会面临着不少困难。

其中一点就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举办亚运会,在1988年奥运会以后, 社会 舆论掀起巨大的反响,中国奥运代表团“兵败汉城”的舆论在不断发酵。

负面舆论削弱了民众对我国 体育 事业的信心,导致很多人不理解我国为何举办亚运会,建设亚运会场馆。

然而、却始终重视亚运会,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积极筹办亚运会,抓住亚运会的契机,再度展现了中国的韧性与魅力。

毛主席、邓小平等多代***,在不同的 历史 时期,传递了发展我国 体育 的“接力棒”,为1990年北京亚运会打造了更好的举办环境。

重视 体育 事业发展的毛主席,曾用 体育 打破了我国与美国外交关系僵局,机敏且有效地运用 体育 外交的方式,化解了政治问题。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美国为资本主义阵营的代表,苏联则是 社会 主义阵营的代表。

总理在1953年末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争取更大生存空间提供了支撑。

而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乒乓球队,在我国的 体育 外交里发挥过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同苏联的关系慢慢恶化,与更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

1971年3月,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31届世乒赛,我国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不俗,拿下男子团体、女子单打等多个冠军,同时美国团长与时任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司长宋中主动交谈。

美国团长希望本国选手能够前往中国,学习乒乓球技术,面对这一请求,我国***在反复斟酌后,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总理在同月14日于人民大会堂大厅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同一天尼克松结束了多年来施行的中美两国间的贸易禁令。

在乒乓球这一项 体育 项目的帮助下,我国***抓住了解决外交问题的契机,促使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走向正常化。

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10月份,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在外交史上再度迎来一次伟大胜利。

外交局面的变化,为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给我国 体育 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作为又一代***,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让我国进入又一个 历史 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走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富强之路。

在***的努力之下,全国人民饱含热情,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贫苦落后的旧中国面貌荡然无存,华夏大地上已经褪去疮痍,祖国不再受列强蹂躏,发出自强不息的时代强音。

外交关系的改善,经济等领域的腾飞,为我国 体育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中华健儿各展英姿,登上国际 体育 舞台,虽然中国奥运健儿们在1988年表现不佳,但我国已经有了举办亚运会的硬实力。

1984年9月,汉城举行的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上,我国举办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申请通过批准。

中国获得这场亚洲体坛盛会的举办权,虽然能继续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但也面临着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我国 体育 事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

对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的成员而言,想要将亚运会办好,就要解决资金方面的难题,亚运会共需资金20多亿,除了国家拨款、贷款之外,亚运会还面临着一定的资金缺口。

正如1990年亚运会的口号“团结,友谊,进步”那样,全国人民面对亚运会的资金缺口并未置身事外,而是积极捐款,帮助祖国做好这次比赛的“东道主”。

不同身份的人怀有相同的信念,他们希望祖国富强,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千千万万民众身先士卒,纷纷扛起重任,帮助祖国分担困难,推动了我国 体育 事业的发展。

民众将爱国热情融入到举办亚运会的进程中,用自己的努力为祖国锦上添花。

捐款之外,国内还存在着迎亚运的热潮,1990年8月7日,不到二十岁的少女达娃央宗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的雪域高原,用太阳光反射的方式点燃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首支火炬,“圣火”的传递开始了。

从念青唐古拉山下取下的“圣火”,传递给全国众多省、市、自治区,超过一亿人参与火炬接力活动。

虽然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奥运健儿的成绩没能让一些民众满意,引发舆论狂潮,让奥运健儿压力重重,但他们并未意志消沉,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前赴后继,在国际赛事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国争光。

在第十一届亚运会筹办的过程中,热爱祖国的人民群众也积极投入到亚运会的建设中,用捐款的方式帮助祖国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同祖国一同渡过难关。

超过一亿人参加的圣火传递活动,也展现出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在祖国的号召下,群众热情积极,愿意推动我国 体育 的发展,与祖国一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的努力,国家的推动和人民的团结之下,亚运工程成功竣工,在新建、改造的比赛训练场馆以外,还包含着设有一流 娱乐 设施、会议中心等设施的北京亚运村。

从1984年我国成功申请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举行,期间只有6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在资金压力下却完成了建造亚运场馆的大工程,靠国人的勤劳、智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1990年,邓小平已经是八旬老人,早在1989年11月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就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主席职务,次年三月的第七届第三次会议,接受了邓小平辞去职务的请求,但邓小平仍关怀祖国的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同年7月3日,邓小平在伍绍祖的陪同下,视察了为亚运会建好的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承办的大型洲际运动会,1990年盛夏,距离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

为确保这次亚运会成功举办,相关人员仍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亚运会事宜,在20世纪90年代,大型 体育 赛事对举办国家的要求并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上,电子服务系统等先进技术也应满足相应需求。

1990年距离“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我国综合国力骤增, 科技 领域也突飞猛进,拥有了能够满足大型赛事要求的 科技 实力。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仍关心国家发展,关心亚运会的开展进程,在1990年7月份,他对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进行了视察。

当载着邓小平的车辆驶入位于北四环路的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时,早已等在现场的伍绍祖(时任国家体委主任)、张百发(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迎了上去。

邓小平已经是80多岁高龄,但他仍精神矍铄,对亚运会场馆有着浓厚的兴趣。

走在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的邓小平衣着朴素,他仔细地听着伍绍祖等人的介绍,走过一栋栋高大雄伟的建筑,时不时驻足凝望,观察着这些先进的 体育 场馆。

在国家、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市区高楼林立,展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拔地而起的亚运会建筑为北京增添了一份新的魅力。

盛夏的阳光洒落大地,照在高大的建筑上,邓小平一行人顶着烈日,走在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

看着眼前高大的建筑,邓小平和伍绍祖等人适时说上几句话,伍绍祖和张百发则为邓小平介绍着 体育 中心、亚运村。

听到伍绍祖、张百发的详细介绍,邓小平对亚运会的 体育 场馆十分满意,他十分幽默地说了句: “中国的月亮可能比外国的圆一点”。

当时的一些年轻人总以为外国的月亮圆,有着崇洋媚外的思想。

邓小平一句幽默的话,既展现出祖国的强大,又有着教育意义,让怀有“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思想的年轻人,认识到祖国的强大。

在几代***的努力下,祖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饱受资本主义列强欺凌的旧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 科技 等方面有了突出进步。

正是在综合国力提升的大背景中,我国完成了举办亚运会的任务,扮演好了 体育 赛场上的东道主角色,用先进的 体育 设施证明了国力的发展。

看了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的 体育 场馆,邓小平并不满足于我国 体育 已经作出的成就,他深思了一会,认真地说到:

“中国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 体育 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

邓小平展现出我国***的不俗魄力,他为我国 体育 已经取得的成绩骄傲,但想要我国 体育 朝着更远的阶段迈进,所以在视察亚运会场馆时,流露出举办奥运会的愿望。

邓小平的话也是伍绍祖等人所希望的,他们同样怀着赤诚之心,希望祖国的 体育 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在世界奏响更辉煌的乐章。

邓小平在参观了亚运会场馆之后,又来到了设有先进设施的亚运村,这些崭新、先进的建筑群,同样让他十分满意。

怀着对中国 体育 事业的自豪与期待,邓小平最终结束了这场对亚运会场馆的视察。

邓小平视察亚运会场馆的消息,让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成员十分激动,能够获得老一代***的认可,这对他们而言,是无上的荣誉。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第十一届亚运会成功举办,矗立在北京的亚运会场馆,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满足了亚运会比赛的需求。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勇夺183枚金牌,还拿到107枚银牌、51枚铜牌,在金牌榜和奖牌榜单上均是第一名。

虽然亚运会与奥运会相比,参赛人员的范围更窄,但却能体现出我国的 体育 水平在亚洲的领先地位。

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帮助国家完成了亚运会带来的挑战,为我国 体育 事业的发展书写了新的一页。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意味着,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飞速发展的中国有能力扛起举办奥运会的重任。

我国 体育 事业也慢慢朝着邓小平期待的方向发展,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运会递交了承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申请书,申请书随后被递交至瑞士洛桑。

瑞士洛桑是国际奥委会所总部所在地,彼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为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遗憾的是,在1993年9月份蒙特卡洛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上,因为两票的差距,我国与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失之交臂。

我国并没有放弃申奥,2001年7月13日,我国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再度展现出东方大国的强大实力。

身为国家***,邓小平始终牵挂着我国的 体育 事业,他与毛主席等多代***砥砺前行,在我国 体育 走入“多事之秋”时,用智慧和毅力领导国家,在外交、经济等方面取得辉煌成果,为 体育 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傲然矗立在世界强国之列,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展现出突飞猛进的综合国力。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已经成为 历史 ,高大先进的国家奥林匹克 体育 中心建筑证明,中国不再处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 历史 时期,而是进入了富强发达的新时期。

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几点开始,几点结束的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是下午16:00开始的,19点结束。熊猫盼盼第一次出现是在团体操的第四场“童星闪烁”中表演《吉祥物之歌》时出现的,时间是18:33;此后,在开幕式即将结束前的第六场“亚运之光”中还出现过一个6米高的巨型充气熊猫盼盼,时间是18:56。

1983年,中国向亚奥理事会提出申办1990年亚运会的申请。于1984年在汉城召开的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中,在与日本的广岛竞争中,北京以43比22的票数夺得主办权。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综合国际运动会。

扩展资料:

北京亚运会会徽

第11届亚运会会徽图案中除亚奥理事会会徽中的太阳光芒外,以雄伟的长城组成“A”字。长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A”是英文Asia的缩写,二者结合,代表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将成为联合亚洲各国人民的纽带。长城图案还构成罗马数字“Ⅺ”,表示本届亚运会是第11届。

北京亚运会吉祥物

第11届亚运会吉祥物是中国的国宝熊猫盼盼。图案上,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手举天安门图像的奖章,伸开双手,鼓励体育健儿创造更优异的成绩。盼盼的寓意是盼望和平、友谊,盼望迎来优异成绩。

北京亚运会会歌

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为《高举起亚运会的火炬》,施光南作曲,石祥作词。广为传唱的亚运主题歌曲《亚洲雄风》(徐沛东作曲,张藜作词,韦唯、刘欢演唱)不是亚运会的会歌。

开幕式时,火炬由中国第一面奥运金牌得主、著名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跳水运动员高敏和排球动员张蓉芳护卫下,点燃了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内的主火炬台。

第十一届亚运会,共打破7项世界纪录和89项亚洲纪录,并平1项世界纪录和7项亚洲纪录。中国代表团获得183枚金牌,高举榜首。其中游泳运动员沈坚强获得5枚金牌,林莉获得4枚金牌,17岁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大赛。

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 给我文字描述

脚踏祥云,李宁“夸父追日”点燃主火炬,点亮了鸟巢,点沸了全世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悬念,终于在亿万观众的欢呼声中破解。

北京时间8月9日0点04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手持祥云火炬由钢丝吊起,从烽火台上缓缓升起。

承载了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强烈期盼,李宁在璀璨的夜空中矫健地绕“鸟巢”翱翔一周,身后画卷铺满祥云。

随着他绕场一周,长画卷的影像铺满全场,李宁来到北京奥运会主火炬下,在空中缓缓完成了点燃圣火的动作,火焰沿着导线徐徐向上,爆发出夺目的光芒,继而沿着红色圣火台螺旋上升,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熊熊燃起!

此刻,北京、中国、乃至全球所有怀着美好愿望的人们,都随着奥运圣火的点燃而激情澎湃。

内幕

张艺谋拒用现役明星

北京奥运会点火仪式用一种让世界震撼的方式完成,体操王子李宁在凌空漫步500米之后,点燃了主火炬。主火炬手为什么不用现役体育明星?张艺谋导演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点燃主火炬的方式难度很高,这就基本排除了现役运动员。”张艺谋说,因为需要有很多时间排练,现役运动员首先要准备参加比赛,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排练,因此他就在退役的运动员中寻找人选。

在最终人选敲定李宁后,张艺谋对李宁训练的投入和认真给予了很高的赞扬,“李宁特别努力,每天晚上基本都是一点钟两点钟开始训练,尽管他有非常好的身体基础,但做这个动作还是不容易,因为要确保万无一失,所以我觉得李宁责任非常重大,他练得真的非常非常辛苦。”

张艺谋还谈到几个细节,“一共需要在空中走500米,转一圈才休息一小时,就继续练。有一天我们下班时都凌晨了,我还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空中转啊转,这让我们都很感动。今天李宁完成得非常非常好!”揭秘

空中漫步苦练20天

李宁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点火仪式让外界所有的观众都感叹自己想象力的匮乏。而这个点火的过程是在一个月之前刚刚设定好的,也就是在2008年的7月7日。

点火过程是在一条横架在空中的圆形的轨道上完成的。由两根钢丝吊起点火者以便能够达到指定的高度。由于点火者要在高空完成纵向上升,横向漫步和纵向点火三个过程,因此这三个动作也是由两根钢绳通过长度调节而完成的。而在空中漫步的速度和节奏都是由电脑控制的。点火者拉起固定在身上的左侧钢丝拉环,钢绳放长,点火者的姿态就横起来。跑到接近主火炬的时刻,点火者拉右侧拉环,右侧钢绳放长,人就直立起来。

这一套动作也是由香港著名武术指导来设计指挥的。由于完成这一套动作下来对人的体力要求很高,而且容易受伤,因此李宁身后还有几名替补,他们也跟随李宁演练了很久。技术指导表示,李宁点火前的空中漫步,训练的时候要下狠功夫,否则是训练不出来的。

因受天气的影响,空中漫步的练习时间只有20天左右。而强化训练也仅仅只是10-15天。因此李宁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完成如此美丽的空中飞人表演。虽然李宁曾经是世界体操冠军,不过那已经是24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体操王子已经45岁。而且,这项训练与体操的发力部位、技巧都是不同的,但是李宁克服了众多困难,坚持完成了这一艰苦的训练。

李宁表示,自己第一次练习的时候也非常不协调,“有人问我是不是会害怕,我就说,我只顾着挺胸抬头,也就顾不上害怕了。”

奥运经典点火方式回眸

一点,成就经典

一个好的开幕式,意味着奥运会已经成功了一半;一个构思精妙的点火仪式,意味着开幕式已经成功了一半。历届奥运会有很多宏大感人或独具匠心的点火方式,留下了难忘的奥运会创意经典。

最新颖奇特:1984年洛杉矶

从这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的组织者开始绞尽脑汁,点火方式也成了奥运会开幕式进行之前的最高机密。所以,1984年人们看到了一个打扮成太空人模样的“飞人”,飞过体育场,然后点燃五环形状的引火装置,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人数最众多:1988年汉城

第11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76岁的孙基祯手持火炬进入会场,第10届亚运会三枚金牌得主林春爱接过火炬绕场一周,然后将火炬交给一位马拉松运动员、一位教师和一位舞蹈演员,最终由三人一起点燃圣火。这种方式体现出全民参与奥运的热情,在点火仪式的人数上也创了一项新纪录。

最大胆惊险:1992年巴塞罗那

虽然至今还有人质疑里贝罗射出的那一箭到底有没有射到圣火盆内,但毫无疑问,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圣火点燃方式是最惊险的。没有借助任何现代手段,反而更加展现了人类突破自我的伟大精神,从而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最感人肺腑:1996年亚特兰大

美国人的“感情牌”在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当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拳王阿里颤抖地接过火炬时,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他抖动的手,那一刻,已经成为奥运史上最感人的一幕。

最浪漫绚丽:2000年悉尼

悉尼是海边城市,点燃圣火自然与水有关,澳大利亚短跑名将弗里曼,在瀑布飞泄的背景下,置身水底点燃了设在水底的圣火,这幕水火交融的美景也深深地印入了人们脑海之中。

最古典质朴:2004年雅典

“爱琴海”上史诗般的文艺演出,让全世界都折服于希腊人的想象力和文化气质。火炬台慢慢放倒,被点燃之后又慢慢立起,这种相对古朴的点火方式也许象征着奥林匹克的一种回归.